“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是許多高校學子的共同追求。春風浩瀚滿目新,揚帆讀書正當時。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于2022年5月13日以“傳媒茶話會”向蘭大學子贈閱光明日報社主辦的《博覽群書》雜志為契機,舉辦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座談會,同學們共讀同一期雜志,圍繞該期雜志內容,分享閱讀心得,碰撞心靈火花,共享思想收獲。
《博覽群書》雜志是由胡耀邦同志題寫刊名、光明日報社主管主辦的國家級綜合性思想文化月刊,辟有文化思考、經典新論、文學地理、鉤沉趣考、文化視點、新書來了、書人故事等多類型專欄,以思想性、趣味性、服務性見長,是了解中國圖書界、知識界動態的不可多得的刊物。這次“傳媒茶話會”為蘭州大學新聞學子捐贈的是《博覽群書》2022年第3期。
收到《博覽群書》后,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先是將雜志分發給學生,讓學生閱讀,然后專門組織了這場受贈學生代表座談會,就雜志本身及其中內容暢享心得體會。
座談中,同學們表示對該期《博覽群書》“聽名著說進城”專欄中的內容印象深刻。在該專欄中,四位學者從不同角度解讀了經典文學文本里的進城故事。鄉下人為何進城?進城后內心世界發生怎樣的波動和改變?原有的故鄉對他們來講意味著什么?宿春萌同學說,通過閱讀這個專欄的四位學者的名著解讀,她不僅充分認識了城鄉流動社會現象的過去和現在,而且深切感受到了“鄉下人”進城后對抗現實困境的生命力;趯λ奈粚W者解讀的認識,她認為,中國的鄉村發展不僅要建設基礎設施,更要建設精神生態,弘揚鄉土精神,而這種關于精神的建構與豐美,必然能為進城者的扎根和返鄉者的重建提供更好的文化土壤。
張文斕同學在閱讀《博覽群書》“聽名著說進城”系列后談到,這些發生在中國上世紀三十年代、新中國建國初期及八十年代的進城故事反映了擁有“城籍農裔”的代代年輕人在城鄉二元結構中不斷自我調適的掙扎求生過程。通過閱讀四位學者的分析,她對于這些人物在物質層面上的多元生存困境和精神層面上的復雜情感體驗產生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她表示這部分內容對于青年學子理解當下中國社會的城鄉流動現狀和在此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很有助益。
鄭泓懋同學認真閱讀了該期雜志“對談”欄目中吳廷俊教授《一部別樣的中國近現代新聞史》和樊亞平教授《職業認同這一概念為何不見了》兩篇優秀作品,并就史觀問題和歷史研究者的品質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在歷史研究中,我們需要以包容的情懷,去品讀歷史人物,感受他們的彷徨、無奈和種種復雜情感,緬懷他們對歷史的貢獻。他同時認為,閱讀《博覽群書》,帶給他的重要啟示在于,日常學習中要注重從才、學、識等方面努力提高自己。
針對樊亞平教授《職業認同這一概念為何不見了》一文,孫博博同學表示,他從樊亞平教授新聞史研究思路的轉變中受到了很大啟發,并就新聞史研究中在地經驗如何與理論進行有效結合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認為,史學研究應該與理論對話,與歷史對話,而與歷史中的人物對話,是樊亞平教授可貴的學術探索,把與理論對話、與歷史對話推向更深層面和更有啟迪的新境界。
?尚耐瑢W從對《博覽群書》這本著名思想文化月刊本身的認識出發,認為這本雜志帶給了她超越文本的文化意義和歷史價值,使她找到一種對抗虛無的強大內力。于新新同學閱讀整本《博覽群書》雜志后說,她獲得了讀書態和精神態兩方面的充實,這不是一般讀物都可以生發的效應,而學院精心安排同學們的共讀、切磋與討論,使她和大家獲得了更多的啟發與提高,這既是《博覽群書》的力量,也是讀書講究新的方式方法的力量。王玉娟同學則從《博覽群書》特有的簡潔大方、精美雅致的風格談起,對《博覽群書》的視覺美感和人文氣質高度贊賞。她認為,《博覽群書》既富有見解深刻、鞭辟入里的觀點表達,又充滿輕松明快、樸實無華、可讀性極強的文字表達,是講好學術故事的優秀示范,對同學們未來用學術研究影響大眾和推動國家進步頗有啟發和裨益。
鑒往知來,同學們在此次座談中表示,民族精神于歷史長河發展變化中積淀,中華文化于朗朗讀書聲中代代傳承。人們今日俯仰古今,學而深思,亦是在為文化強心鑄魂。大家說,《博覽群書》通過對生命、歷史、文化等的多樣而深入的闡釋,為讀者打開了一扇砥礪思想、寧靜心靈的窗口;學院圍繞《博覽群書》雜志的閱讀,為蘭大新聞學子創造了一個共讀共享、相互切磋的良好平臺;支持此次活動的“傳媒茶話會”以其所具有的公益精神與文化關懷,把《博覽群書》雜志及其作品評論變成一份別樣的文化禮物,為蘭大和其他高校學子領略閱讀之美、涵養人文情懷樹立了榜樣與參照。
文|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謝寧、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1級研究生宿春萌、張文斕
圖|梁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