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晚7時,由中國新聞史學會網絡傳播史研究委員會主辦,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承辦的網絡傳播三人會第9期——“媒體數字化轉型與可供性”學術微論壇于騰訊會議召開。本次微論壇也是“絲綢之路新聞傳播教育高校聯盟”、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群策大講堂”、蘭州大學數字媒體技術虛擬教研室的系列活動之一。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Leonard H. Goldenson講席教授周樹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張志安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楊奇光老師應邀作為論壇嘉賓做主題報告。論壇由我院副教授王君玲主持,網絡傳播史研究委員會會長、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韋路,我院院長馮誠、常務副院長張碩勛及來自全國高校的四百余名師生參加。
第一個做報告的是來自密蘇里新聞學院的周樹華。周樹華在梳理可供性的理論淵源的基礎上,從媒介學的角度入手,分析了紙質和數字新聞的可供性的兩項研究。他重點討論了可供性對新聞消費和新聞認識的意義、新聞電子化的得失等問題。
周樹華提到,自己的研究課題將可供性分為物理可供性、關系可供性、感知可供性三方面。他重點闡釋了關系可供性視角下的“真實”問題:“報紙登出有社會辨析過程,但電子版面很多人都可以再編輯,所以假新聞很多。”
同時,周樹華也嚴謹地指出了本項研究的局限性:“可供性放到環境里研究就有不確定性了,自由度非常高。”他認為,不同受訪者提出的可供性有所不同,研究對每個人的啟示也有差異,因此存在有個性而無共性的缺陷。
接下來復旦大學的張志安介紹了他的團隊對互聯網平臺可供性的研究。他首先介紹了多學科視角下的可供性概念及相關研究,尤其提及可供性理論被引入到設計學和媒介研究中的發展和應用。張志安認為,媒介本身作為一種設計,其特性、機制塑造著受眾的行為、文化,因此,可供性理論是適用于傳播學的有效工具。
隨后,他具體闡述了社交媒體領域可供性研究的三個方向,即高階可供性和低階可供性、想象可供性、通俗可供性。他以微信公眾號“點贊”“好看”“在看”“在看+點贊”功能的演進為例,闡釋了低階可供性的特點,即覆蓋多種心理與人群需求的強社交設計。他提到,從實際運作過程來看,微信的高階可供性是商業利益、用戶體驗與權力規制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介紹互聯網平臺研究中的可供性分析路徑后,張志安結合我國實際,落實到中國語境下互聯網平臺的可供性研究。他認為,考察互聯網平臺可供性問題,需要立足中國社會語境,考察權力、技術和資本因素怎么樣影響行動者與平臺之間的互動關系,深化了研究的現實意義。
最后發言的嘉賓是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楊奇光。楊奇光的研究將可供性用于對數字新聞學中客觀性的觀察和分析上。他著眼于用可供性這一新興理論視閾來審視傳統的客觀性理論和改造經典新聞學的學科體系。
在對傳統客觀性在中西方興起的過程進行簡要介紹后,他強調道:“客觀性發展到今天是飽受爭議的,不僅在于其策略性的儀式是虛偽的,很難被記者實現。而且在數字新聞的實踐中,新聞事實核查這一新形式的出現,要求組織或機構公開表明自己核查的結論,客觀性也因此面臨困境。”
回歸到可供性理論當中,會發現其對傳統意義上的客觀性具有相當的建設意義。就楊奇光看來,他更愿將可供性和客觀性視為一種學科話語,視作扮演或組織新聞學學科話語的一個核心角色。他具體闡述了“介入”“制衡”和“接合”三種話語路徑,分別反映了生產可供、社交可供和情感可供對客觀性的改造作用。
最后,楊奇光還談及了做該研究的初心,“當經典的元概念、元話語無法再解釋現實問題時,當我們正對新理論、新概念無比熱衷時,新思維、新概念如何調試和創新經典學科話語體系(特別是其中的元概念、元話語)就是我們未來要探索的一個方向。”
三位嘉賓的主題報告引起了師生的熱烈討論。在線的師生們踴躍互動,精彩問題不斷,嘉賓們也對大家的問題一一做了回答。楊奇光說:“學術共同體的氛圍今夜拉滿,非常開心。”周樹華也表示:“這是一個奇妙的學術夜晚。”論壇在濃濃的學術氛圍和師生們的意猶未盡中結束。
文|祁健敏 孔舒暢
圖|來源于會議截圖